近幾年來,名酒每年都要上調銷售價格,漲幅一般都在10%左右?,F在已形成攀比之風,好像是誰的產品不漲價,就失去了身價。于是乎,眾酒廠都跟風漲價,有的名酒廠甚至今年兩次調高銷價,漲幅已達16%。漲價消息見諸報端后,輿論頗有微詞。迫使該名酒廠負責人不得不向媒體保證,年內不會再漲價。
白酒作為普通商品,不關乎國計民生,國家不調控,完全市場化運作,廠家自行定價。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也不能不顧百姓的承受能力,由著廠家的性子說漲就漲吧!對于名酒多年前就流行有“喝的不買,買的不喝”之說?,F在又輪番漲價,人為抬高價格,把名酒變成純禮品或公款消費之特品,離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筆者認為,長此以往,名酒會失去群眾基礎,成為海市蜃樓,名酒聲譽也會一落千丈。
漲價者自有理由:其一,原材料漲價,酒價不調,廠家難以承受。水漲船高,原材料價格高了,酒價當然要高。我們不禁要問,近年原材料有漲有落,為什么酒價只漲不落呢?原材料漲價對白酒成本的影響最多也就是幾元錢,而名酒調一次價就要漲幾十元、或上百元,這也太不成比例了吧?
其二,名酒供不應求,假冒偽劣猖獗,提高價格有利于抑制對高檔酒的過快需求,打擊偽劣,保護名酒品牌。這種借口,聽了好似“蘿卜快了不洗泥”理論的翻版,僧多粥少,我當然要漲價了。實際上這是廠家的一種短視行為,銷售快了就漲價,而且是無休止的漲價,須知這會損害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更何況是天價呢?到了老百姓望酒興嘆的地步,這還能得人心嗎?換位為廠家計,當價格和價值的比例過于失衡,這個行業、這個產品還能走遠嗎?
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來說,只有壟斷行業才能靠不斷漲價來獲取更大的利潤,為什么作為非壟斷行業的產品卻能不斷漲價呢?這和中國特殊的國情分不開。幾家所謂的名酒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換句話說:是計劃經濟使他們成為寵兒。如果按原來的路子走下去,由國家有關部委主持,每幾年評定一次國家名酒,無數廠家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寵兒。但市場經濟的大潮,斷絕了這條路子,別人沒有了機會,原來的寵兒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所謂名酒幾乎壟斷了全國高檔酒的市場,你漲,我漲,大家漲;你得利,我得利,大家得利。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的價格同盟,與市場經濟的原則背道而馳。
怎樣才能抑制名酒狂漲之風呢?如果光靠廠家的良心發現可能還不夠,還需要全社會一齊來努力。一是要打破對名酒的迷信心理,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二是要扭轉社會不良風氣,使請客送禮和公款消費沒有立足之地。誠如斯,名酒就不可能保持這樣高的天價,更不用說肆無忌憚的狂漲了。只有到那時,才能使“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Copyright © 2021 酒買我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7網站地圖SITE地圖
如需刪除文章聯系QQ:474-902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反饋,本站核實后會立即刪除。敬請諒解!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