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相信大家都在忙著購置年貨了,這自然就少不了酒啦!一到市場上去看,各種類型的白酒都有,價格也是高低不同。一瓶1800元的茅臺上桌,可能勝過同樣1800元的一桌豐盛美食留給客人印象,為主人的好客與熱情增添了催化劑。也許多年后別人能記得和你喝酒,還是茅臺酒,但肯定記不起吃過什么,人就是這么的奇怪,那茅臺酒為什么這么貴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茅臺歷年來的出廠價格梳理
?。?)、50年代
茅臺酒廠在1954年完成了公私合營改制后,便成了國家重要的出口產品,主要的職能是賺取外匯,少部分產品用于內銷。
從1952年到1956年,茅臺酒的出廠價格是1.28元,市場零售價格是2.84元。1957年茅臺酒的價格上漲一點,出廠價漲到1.79元,零售價格也跟著調到了2.97元。這個價格水平持續到了1960年。
?。?)、60年代:賠本賺吆喝
從1961年起到1973年,長達13年的時間里,茅臺酒的價格始終比較穩定,出廠價格保持在2.5元,市場零售價格則是漲到了4.07元。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茅臺酒的產量驟降,從1960年的912噸,降到兩三百噸左右,就連出口貿易也不景氣,茅臺酒廠連年虧損,基本上都是在賠本經營。
一直到1972年開始,才有上升的勢頭,產量逐年增加,虧損日益減少,到1978年,終于開始盈利了!
?。?)、70年代:愛喝價更高
從1974年起,茅臺酒的出廠價格調整為6.2元,零售價格達到了8元。一直到1980年,都保持這個固定的數字。
?。?)、80、90年代:價格翻天覆地
從1981年起,茅臺酒的出廠價格調整為8.4元,市場零售價飆到18元!從1986年起,茅臺酒的市場價漲到了8元+120元僑匯券;經過短暫的試水后,從1987年起,價格正式漲到了128元;到1988年,又漲到了140元。而90年代的茅臺酒,市場價保持在200元左右,雖然當時市場價格有幾次較大的波動,卻沒波及到茅臺酒。
茅臺酒的價格,終于從國家統一定價,逐步放開,與市場接軌。
茅臺酒的年產量在20年里上漲了5倍,從1980年的1100多噸,到1999年的5000多噸。
?。?)、新世紀:價格主要是看供求
進入21世紀以來,茅臺酒的價格一路走高,從世紀初的200多元,一路上漲,到了今年官方零售價1299元,還是僧多粥少。
2017年茅臺酒的價格被推起來,主要是因為買酒的人越來越多,供不應求。而其中大一部分的消費,來自大眾以及商務宴請。
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所有的國民品牌,必須是來自國民,又流向國民,才能長長久久地發展下去。
2、茅臺醬香酒,比其他白酒貴的原因
?。?)、釀造原料精:大曲醬香型白酒的原料為高粱,采用的是仁懷及周邊地區出產的“糯高粱”,這種高粱與外地高粱相比,具有顆粒小、皮厚、扁圓、結實、干燥,淀粉和單寧含量合理,特別是對釀酒有利的支鏈淀粉含量,比外地的高粱高出1/3左右。
?。?)、出酒率低:因為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復雜,工藝繁多,一斤糧食才能出二兩酒。也就是說五斤糧食才能出酒一斤。
?。?)、工序多:大曲醬香型白酒的生產,一年一個周期,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從第三輪起后不再投入新料,但因為原料粉碎比較粗,醅內淀粉含量較高,隨著發酵輪次的增加,淀粉被逐步消耗,直到八次發酵結束,丟糟中淀粉含量仍然在10%左右。之后還要進行五年窯藏才能進行勾兌,調配。所以生產一瓶醬香型白酒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仿造難:大曲醬香型白酒中沒發現主體香物質,風格的確立只能通過不同年份、香型、輪次、酒精濃度的原漿酒勾兌而成。所以大曲醬香型白酒中沒添加香精等成分,都是白酒本身自帶的香味,因此通過化學添加劑來降低成本就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品質高: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醬香味突出,口感醇厚,飲后杯中留香,對身體的刺激小,跟其它價位低的白酒相比,喝完之后,第二天身體不會很難受。
?。?)、存放久:大曲醬香型白酒存放越久,口感越醇厚。存放十幾二十年的老白酒價格自然是比較高的。一般情況下,大曲醬香型老白酒的色澤微黃,香味突出,余味更長、濃郁醇厚。存放時間越久價格越高。
3、為什么白酒價格上漲趨勢明顯
首先,一些中高端的白酒品牌比較響亮。與其說它們是在賣酒,不如說是在賣品牌。消費者都沖著它的牌子來,逐漸地,白酒企業便從買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價格的主動權掌握在了企業手中。
另外,因為春節時期消費者對中高端白酒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其出貨量不足,導致供不應求,企業就會采用漲價的方式尋求供求平衡。加上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的上漲,廠家自然就會提高價格。另外還會存在經銷商壓貨、惡意炒價的情況出現。企業雖然規定經銷商要按照指導價格售賣,抵制壓貨行為,但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價格彈性小也是影響其價格的一個重要原因。簡單的來說,高端白酒的價格本來就已經不便宜,價格上漲10塊還是100塊,對于白酒市場來說,影響都是差不多的。有需要買高端白酒的消費者,不管價格是貴10元還是貴100元,他都是會買的。
不同于高端白酒市場,各個白酒品牌的大眾親民酒開始打"低價牌"。作為春節囤酒的主要對象,大眾白酒的價格普遍比較低。據了解,在超市里某知知名白酒廠家的低價系列原價每瓶98元,超市打出了4瓶168元的超低價,引起市民瘋狂搶購。
4、低端白酒和高端白酒的區別
?。?)、原材料
在原材料的選擇上,高檔白酒就比低檔白酒的要求要高很多。高檔白酒一般采用的是精選糧食釀造的,只是因為釀造工藝的不同,會產生不同檔次的白酒,但在低檔白酒基本上都是由酒精勾兌而成,或是用一些不好的糧食釀造。
?。?)、工藝手法
一般高檔白酒的釀造工藝和手法都是有高端的技術支持,某些高檔白酒企業的一臺設備可能高達上千萬。而低檔白酒的制作方法就一般了,沒嚴格標準,只要釀造出白酒就行,有的甚至連衛生都不達標,可想而知這兩者之間的差距!
?。?)、價格
大家都知道一個成功的品牌有40%的是它的品牌價格。如果再細算,大企業的高檔白酒中每瓶都是有"稅"在其中,而低端白酒是不交稅的,自然會省去一部分。當然一些高端白酒本身價格不高,但市場上有一些人惡意炒作,價格才被抬高,比如茅臺的多次漲價都不是廠家所為。
?。?)、收藏
白酒香醇是因為瓶體密封的好,隨著長期是儲存再次發酵,水分慢慢被吸收,剩下的只有糧食的精華,和醇香的酒氣!所以這也是高檔白酒與低檔白酒的一大區別,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包裝
一般的低檔白酒在包裝上難免會有些瑕痣,而高檔白酒的包裝相對來說都是比價精美的。除非是假酒,否則一般的低檔白酒的包裝不會那么精美,成本在那放這的。
低檔白酒與高檔白酒不是說是一個對比,它們只是對應一個不同的市場,不是所有人都原因喝高檔白酒的。
5、白酒種類中的“四大名酒”
中國白酒行業的相關人士認為:1989年是中國知名白酒市場“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整個1990年代則是白酒行業在“南巡大背景”下的過渡轉型期)
1988年7月,國家正式放開酒類的專賣價格和流通渠道。2001年(中國入世元年)則是“老名酒”和“新名酒”的分水嶺,因為這一年前后,影響并且改變著“中國名酒”高端格局的新“三劍客”——“洋河藍色經典”、“國窖1573”、“水井坊”不約而同橫空出世。另外今世緣、迎駕、口子窖、河套、衡水老白干、豐谷等“新名酒”也開始發力。
建國之后一直到1990年代初,是中國知名白酒的“春秋研發期”,知名白酒企業大搞技術試點和香型研究,汾酒試點、茅臺試點、瀘州老窖試點、煙臺試點等各種“技術試點”使知名白酒的釀造工藝和品質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高,為未來推動產品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動力,發揮了巨大撬動市場的作用。
以“四大名酒”為主的多數老知名白酒還是沿用“計劃調撥+批條”的思維去經營企業,符合中國白酒歷史發展進程的商業模式、營銷理念、文化思想在逐漸醞釀,但是還沒有體系、更沒有引起全行業、全社會的關注。“探索、學習、試點、統銷、尋道”成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名酒”產業的發展主旋律。
這個時期,“瀘州老窖、茅臺、汾酒、西鳳”四大老牌知名白酒,積極響應國家節約糧食的號召,走了一條“名酒”變“民酒”的道路。1980年代產生“首代白酒霸主”瀘州老窖;
1988—1993年產生“第二代霸主”汾酒,業績獲得六連冠,“汾老大”也因此而得名;
不是“四大名酒”之一的五糧液卻反其道而行之,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玩轉價格魔方”的市場化道路。1988年國家正式放開白酒價格,知名白酒的“計劃調撥時代”成了歷史。
當年十幾元一瓶的五糧液初次公開上調價格,1989年再一次提價,價格超越了“首代霸主”瀘州老窖;
1994年第三次上調價格,價格超過了第二代霸主“汾老大”。在這個時期,因國家領導人到訪宜賓,五糧液發起了初次“國酒之爭”,發出“國酒不能終身制”的質疑。
1994年五糧液首創“五糧醇買斷模式”,隨后,在全行業引發了一場“多子多福”的貼牌商戰;
1998年五糧液第四次提價,價格一舉超過“國酒茅臺”,品牌價值和銷售業績扶搖直上,成了光彩奪目的“第三代霸主”。
2007年后茅臺“一年八連漲”,價格超越五糧液,提前完成“萬噸百億”工程,品牌價值高山仰止,被默認為“第四代霸主”。
總而言之,就茅臺酒來說,它的價格曲線,在太長的時間里被人為操控,并不符合它本身的價值和市場規律。而回歸到市場后,才是它新生的開始。跟著市場規律的腳步,茅臺酒才會找到屬于自己靠譜的價格。目前白酒市場比較混亂,除了茅臺酒、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白酒品牌之外,其他的白酒好像都喝得不放心。喝茅臺大品牌你看放心,但不放心錢包。找一款適合自己消費水平的口糧酒,確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