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以12地支記載年歷。其中“寅”為歲首,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依次,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開始的第五天,“午”與“五”同音,端五這一天又稱端午。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殉國,人們為了緬懷屈原,逐漸演變成每年的五月初五劃龍船、吃粽子的傳統節日,同時,還有在家門上掛艾草和紙葫蘆的習俗。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流傳了千年。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炎熱的夏季,端午節作為數不多的節日給人們帶來歡樂。
在古代,端午節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端五、端陽、端陽、天中節、女兒節等。道教還有自己的稱呼地臘節。不同的名稱,但代表著人們對于這一天同樣的重視。
下面,我們就來簡要了解一下,端午節的來源。
上古時期的歷法在我國上古時期的歷法,常常以天干地支來紀年、月、日。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看到完整的歷法紀年。在以干支紀歲的歷法中,就有值五曰午的說法,凡逢五之日都稱午。因此有專家學者著書認為端午的午就來源于此。著名學者于省吾認為:在傳統的紀年歷法中,夏代以寅為歲首,夏歷建寅為正月是毫無疑義的。則五月其實為午月,可以說五月五日最初來源于午月午日。
在《史記夏本紀》關于五月的記載是蓄蘭一為沐浴也。并且在《大戴禮記》也有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在那時人們認為蘭湯沐浴,可以攘病驅邪、驅瘟。屈原《楚辭》里,就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句子。
在農歷五月,人們蓄蘭沐浴,清除自己身上的污濁,以求健康。這大致也是端午風俗的最原始的節日狀態,可以被看作端午節的原型。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人們對于節氣的認識加深,五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很多的一個月份。這大概因為進入夏季,天氣開始燥熱,人們對于炎熱天氣的不耐,甚至引發一些疾病。在文獻《禮記集解》中記載到: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陰之所成。由此可以看出端午所在五月,人們身體對于炎熱的天氣產生諸多的不適,由此產生像掩身,止生色,毋躁等諸多禁忌。這是上古時期端午節所在五月的風俗。
漢魏時期的端午漢代時期,在一種特殊的觀念流行開來,就是陰陽五行觀念。
在這時,端午這個節日的時間也從午月午日逐漸向五月五日發展,并且開始漸漸和夏至節氣一樣的重要。與此同時,上古時期,人們對于農歷五月的看法延續到漢代,認為五月是惡月,所以避惡逐漸成為端午的主要內涵,一些相關的避惡手段成為端午的主要活動。在端午的習俗中,出現了五色絲作為佩戴物,寓意避惡。
在漢代以前,許多習俗是作為五月的習俗,而并不是局限于五月五日。
在漢代,關于這種避惡的習俗都集中到五月五日這一天。這可能和當時陰陽五行學說和數術的流行有很大的關系。數字有了陰陽與天地的屬性,如《漢書·律歷志》中記載:天中之數五,地中之數六。尤其是在漢武帝以后,罷黝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始推陰陽,為儒者尊,戰國時代的民間陰陽五行學說在武帝以后取得了官方的認可,而且逐步向民間擴散。
東漢時期的文獻表明,數字已經具有陰陽的屬性,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五屬天屬陽,五月五日陽月陽日重合的時刻,又屬于天地交接,陰陽相爭的時刻,自然很是神秘。就是在這一天的化解禁忌所用物品方面,也與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就漸漸確定了端午的具體時間,是在農歷的五月五日。并且在端午的習俗中,五色絲的內涵也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是人口大規模遷徙、不同文化交融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端午作為節日也逐漸被定型。各種不同的習俗也不斷的融合,不僅是南方與北方觀念與習俗的交流和融合,也有端午與夏至習俗的交流和融合。同時,文獻中也出現了解釋這些習俗的解釋,并將這些習俗與屈原傳說相聯系。
另外,與端午有關的其它一些歷史人物的傳說也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端午在這時,不僅僅是一個在夏季避惡的時期,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
端午產生的傳說今天的我們,在端午節到來之時,總是會想起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人們也一直認為屈原和端午節的產生有重大的關系。南北朝時期的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記錄了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其中就有關于屈原的故事。
《荊楚歲時記》記載到: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又記載有: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酁轵札埶`,以五色絲和株葉縛之。
屈原,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們都比較熟悉。他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一身抱負卻懷才不遇,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了他。屈原被流放到沉、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據說屈原在寫下《懷沙》之后,于五月五日抱石投入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和緬懷他,相傳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賽龍舟、包粽子。
在歷史傳說中,除了屈原,端午節還和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踐等歷史人物相關。
在《荊楚歲時記》中寫有: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青,不關屈平。這些傳說,雖然人物性格不同,有屈原的忠君愛國,曹娥為救父親投江、越王勾踐操練水師,忍辱負重。
這一切都使得端午節承載來更多的文化內涵。
Copyright © 2021 酒買我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7網站地圖SITE地圖
如需刪除文章聯系QQ:474-902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反饋,本站核實后會立即刪除。敬請諒解!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