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鹿的存欄量達到了170萬只,按照一只平均120公斤的體重算,這就是至少10萬噸的鹿肉(20萬噸去掉內臟和骨頭剩下一半多)。而且自古以來,鹿肉都被人們認為是“藥食同源的滋補佳品”,比如《本草綱目》就有這樣的記載:鹿肉味甘,溫,無毒。補虛贏,益氣力,強五臟,養血生容。
而且鹿肉肉質鮮嫩、結締組織較少,比我們常見的牛羊肉要鮮美多了,不過,雖然鹿在我國有著上百萬存欄量,但是我們在市面上卻很少看到鹿肉。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們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聊一聊這個有意思的問題。(下圖為鹿小排)
鹿的作用人類從距今約1.7萬年前開始馴化野生動物,到了距今約1.1萬年前就已經馴化了3種動物,除了第一種被馴化的動物狗不是為了食用外,其他兩種綿羊和山羊都是為了吃和穿(皮毛)而馴化的。
之后,我們的祖先不斷地馴化動物,充實著我們的肉食來源,這才有了我們如今多種選擇的肉食來源。
到了近代,人們雖然依然在馴化動物,但是以肉食來源為目的的就越來越少了,比如1600年馴化的金絲雀、1500前左右我國馴化的鴛鴦等等,同樣鹿也是如此。
在如今的養殖鹿中,占比最大的是馬鹿和梅花鹿,其中梅花鹿的數量比馬鹿要多出幾倍,而馬鹿的馴化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新西蘭,它們都是近代才馴化的物種,而馴化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鹿茸。
鹿茸不是單純的鹿角,而是公鹿剛剛長出的角,此時的角有兩個特點:未完全骨化、上面帶有細小的絨毛。一般情況下,鹿茸都是從馬鹿和梅花鹿的頭上取下來的,不過二者的絨毛顏色不同,其中馬鹿的絨毛呈青色,而梅花鹿的絨毛呈黃色,所以又有“黃鹿茸”和“青鹿茸”之分。
鹿茸根據取下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砍茸和鋸茸兩大類,其中砍茸就是將鹿的頭砍下來,然后再砍下鹿茸,這是殺雞取卵的方法,不常用,只是在一些要老死或者病死的鹿上應用,而鋸茸就是要么將鹿固定住,要么麻醉后用鋸子將鹿茸鋸下來的一種方法。
由于鹿茸是可以再生的,所以大多數鹿會采用這種方法。
弄清楚了鹿的作用(取鹿茸)以及取鹿茸的方法,我們就知道為何鹿肉不常見了,因為正常情況下,取鹿茸時用鋸子,所以這些鹿不會被殺死,而是留著一年年的取鹿茸用。
因此如此大的存欄量其實都活著在取鹿茸呢,只有少部分年老的會被殺死,肉流向市面,自然就比較少見了。
鹿的壽命馬鹿和梅花鹿是最常見的養殖鹿,它們都是鹿科鹿屬下的動物,只不過它們屬于不同種,所以是有生殖隔離的。
如果我們想吃一種不是以肉食為目的而養殖的動物,除非它已經沒有價值了,而鹿角的再生能力是很強的,一般情況下,一只鹿從2歲以后就開始取鹿茸,一直可以持續到它老死,因此,鹿的壽命決定了我們能不能吃到鹿肉。
在自然狀態下,馬鹿的平均壽命在12年左右,但是在人工飼養下,這個平均壽命可以拉到15歲左右,而在野生環境下梅花鹿的平均壽命可達20年,在人工飼養下,平均壽命也會相應增加1-3年。
因此,一頭鹿要十幾年才能淘汰下來吃肉,這也是在市面上鹿肉不如牛羊肉常見的原因之一。
存欄量一種動物肉常見與否與它的存欄量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我們市面上最常見的肉-豬肉,它在我國有著家畜中最大的存欄量,從有關的統計數據看,2021年年初我國的生豬存欄量高達3.4億頭,是鹿存欄量的200倍。
而牛羊的存欄量雖然不如豬,但是牛在2021年也有七千多萬頭的存欄量,羊的存欄量更是直逼豬,達到了3億頭左右。
因此,鹿的存欄量相比較牛羊來說要差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也是它們的肉比牛羊肉鮮見的主要原因之一。
飲食習慣鹿是近代馴化的動物,而牛羊豬都是已經馴化了千年甚至是萬年的動物,也就是說這些肉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常規肉食來源,同時我們對這些肉的接納度也非常的高。
而鹿就不同了,它們馴化時間晚,人吃得比較的少,對于這種肉一般人會持觀望的態度或者獵奇的心態,這是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巨大的需求量的。
總結鹿肉雖然比較稀罕一些,但不至于在市面上完全沒人售賣,只不過相比較牛羊肉來說要少得多而已,這是因為鹿的養殖并不是為了吃肉,而是為了割取鹿茸,所以能取鹿茸盡量不殺,再加上鹿的壽命比較長,所以鹿肉的產量是很低的,自然就比較少見了。
Copyright © 2021 酒買我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7網站地圖SITE地圖
如需刪除文章聯系QQ:474-902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反饋,本站核實后會立即刪除。敬請諒解!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