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酒花,其實在清代中期的烹飪書《調鼎集》中就有記載:燒酒,碧清堆細花者頂高,花粗而疏者次之,無花而渾者下之。其實就是酒花均勻排列堆疊的是最好的酒;酒花稀疏排列且不均勻的是次等酒;沒有酒花且酒體渾濁的是最差的酒,在下文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1、白酒酒花細密均勻持續20秒以上的才是好酒
酒花,就是搖晃一瓶白酒,或懸空倒酒時,酒液表面形成的一層泡沫。是由于酒分子與水分子出現不同張力而形成的,酒陳放的時間越長,酒分子和水分子結合得越緊密,就越稠,形成的酒花就會越小,同時酒花存在的時間也會越長。
通常來說瓶裝白酒的酒花基本不超過10秒,對于一些老熟的好酒,其酒花的韌性就會更強,持續時間就越長,超過20秒就是比較好的酒了,通常需要多年熟成或者添加更多老酒,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當然酒花還得看均勻度,好的酒拉出的酒花大小、分布均勻,越均勻,說明酒體越穩定。但通過酒花來判斷,其實并不能簡單判斷好壞,更多的是說明酒的老熟情況,上千元的新酒,酒花的均勻度很多都沒有幾百元的老酒均勻度高,但品質差的酒通常酒花均勻度差。
2、白酒酒花大的好還是小的好
當然是小的好,很多老師傅都是通過酒花來進行判斷酒精含量、白酒品質,而酒花的判別方法其實就只有三種:酒花的大小、酒花的持續時間、酒花的均勻程度,不過隨著現代工藝的精進,酒花已無法用來判斷酒質好壞,只能用來判斷酒度高低。
現在的勾兌工藝,出現了起泡劑、增稠劑,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酒花,所以真正在買酒的時候,通過酒花辨酒是行不通的。另外就算是釀酒老師傅,通過“看花摘酒”也只是通過酒花的狀態來判斷酒度的高低而已,并不是以此來判斷酒質。
酒花的形成原理是由酒精和水的表面張力不同而形成的。根據實驗證明,酒精濃度越高,酒液表面的張力也就越大,形成的酒花均勻,持續時間久;酒液表面張力越小,液體表面形成的酒花不均勻,持續時間短。
所以只能通過酒花來判斷白酒度數的高低,而不能判斷白酒品質的好壞。要知道,酒質的好壞主要是微量呈現物質的種類和結構決定的,這些物質的變化對酒花的狀態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買酒時不要被忽悠了。
3、不同度數酒酒花的大小
?。?)、60度以上的酒:酒花大如黃豆、整齊一致的稱為“大清花”,消散得極快;
?。?)、50—60度之間的白酒:酒花大如綠豆、清亮透明的稱為“小清花”,消散得比“大清花”慢;
?。?)、40—50度之間的白酒:酒花大小如米粒、互相重疊至兩三層的稱為“云花”,酒花能存留2分鐘左右;
?。?)、15—40度之間的白酒:酒花形似云花,大小不一,大者如大米,小者如小米的被稱為“二花”,又叫“小花”,存留時間與云花相似;
?。?)、5度左右的白酒:酒花似“油花”,如小米的1/4大小,布滿液面,大多為脂肪酸形成的油珠;
4、酒花大致可分為不同種類
?。?)、大清花
酒花很大,像大豆。它們豐滿、整潔、清亮,但很快就消失了,通常表示酒精含量在60%~75%之間。
?。?)、小清花
酒花的大小像綠豆,顏色透明,消失速度快,但比大清華慢,酒精含量約為50-60%。
?。?)、云花
酒花和米粒一樣大,它們中的一些會相互重疊。大酒花的邊緣是曲折的,小酒花是緊密相連的,就像天空中的云。這種酒花會持續2分鐘左右,酒精含量在40%到50%之間。
?。?)、二花
它也被稱為“二花”或“小花”,有點像上面的云花,但是大小不一樣。大的像大米,小的像小米,大約存在2分鐘,酒精含量在15%到40%之間。
?。?)、油花
形狀很小,不到小米的四分之一。密度大,種類多,液面豐富,多為高級脂肪酸形成的油珠,酒精含量為5%時最明顯。
5、白酒酒花與酒度數的關系
不同于啤酒酒花,白酒酒花并不是釀造過程中加入新材料產生的化學反應,而是蒸餾白酒的工藝流程中一個約定俗成的量度標志。
中國的釀酒行里把白酒蒸餾過程中,蒸餾液流入錫壺時,水和酒精由于表面張力的作用而激濺起的氣泡,稱為“酒花”。一般而言,酒花越大,度數越高;酒花越小,度數越低。大酒花消散得快,小酒花散得慢些。
總而言之,民間一直流傳看花辨酒,通過酒花的大小、持續時間、均勻度來判斷酒的好壞,基本上所有白酒都有酒花,大多數都持續10秒左右,如果能夠持續20秒以上,通常認為該白酒的品質比較好,不過這也只能用在以前,如今這種方法已經不能用來判斷了,不能以酒花來判斷白酒好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