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總共舉辦了五屆評酒會,從1952到1989年跨度達三十七年,共評出十七大名酒,確定了獨具特色的十二香型白酒。它們以各自的風采,訴說著千年的傳奇,其中特香酒算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四特酒創建于1952年,產自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是中國特香型白酒的開創者,也是如今江西省最有名氣的白酒品牌,不懂的話就來看看吧!
1、特香四特白酒,口感如何
其典型感官特征為“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純正、酒體柔和”,也可表述為“幽雅舒適、諸香協調、柔綿醇和、悠長回甜”,即香氣具有多類型、多層次的芬芳,它既清淡又濃郁;既幽雅又舒適。酒味給人以醇和、綿甜、圓潤、無邪雜味之感。酒體色香味具佳,酒體純凈,整體協調和諧。
1986年“四特酒香型研究”“四特酒香味成分特征研究”“四特酒主要香味成分研究”等縱、橫向研究,在特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特征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發現正丙醇含量高等是特香型白酒香味成分方面的一大特點。
?。?)、江西省境內所產的一些主要“特型”酒所含醇類香味成分中,正丙醇的含量占很大比例,大大高于其他醇類。
?。?)、在各類香型國家名優白酒中,江西“特型”酒的典型代表-四特酒的正丙醇含量最高,是其他國家名優白酒的4-5倍;就正丙醇含量與各醇含量之和的比值來看,四特酒也大大高于其他國家名優白酒。眾所周知,白酒的風味不但相關于所含香味成分的絕對含量,更取決于所含香味成分的香味強度(香味強度=某物質含量/該物質閾值)。
2、四特酒的微量香味組分具有獨特的量比關系
?。?)、富含奇數碳脂肪酸酯(包括丙酸乙酯、戊酸乙酯、庚酸乙酯與壬酸乙酯),其量為各類白酒之冠。
?。?)、含有大量的正丙醇,它的含量與丙酸乙酯及丙酸之間具有極好的相關性。
?。?)、高級脂肪酸乙酯的含量超過其他白酒近一倍,相應的脂肪酸含量也較高。
3、四特酒傳統工藝特點
為了提高地方優質酒的質量,在四特酒的原有基礎上,以提高其香味為重點。四特酒的質量,以香濃、味醇、回甜及無雜味為指標。工藝流程如下,并采用不同釀酒原料和工藝條件進行對比。
(1)、釀酒原料,高粱香,味正,風味悠長,中碎米次之。
(2)、生產工藝,曾進行了人工老窖、輔料清蒸、截頭去尼、回酒發酵、回醅發酵及最后兩者合并發酵等的試驗,前三者對提高質量均有明顯的效果,符合試制的要求,后三者均可提高白酒的香味,以回酒發酵簡單易行,不增加勞動強度,容易掌握。
(3)、釀酒技術,必須操作細致,要求達到穩、準、細、凈,這樣可使酒的香味醇厚,帶有回甜感,除去異雜味。同時在成品酒中采用勾兌調配,調整風味,以新、老酒和不同香、醇、甜的產品按比例相互調和,取長補短,使產品質量達到一致,才能包裝出廠。
4、提高四特酒質量的技術措施
(1)、人工培養窖泥,選用黃土曬干,砸細,加大曲粉、酒尾和黃漿水等拌和,踩成泥狀,堆積培養約1個月,填于發酵池底。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發酵酒醅接近人工窖泥的地方,有特殊的香味,似瀘型酒風味,有越來越好的趨勢,普遍反映良好,準備推廣應用。
(2)、清蒸輔料,四特酒的輔料為稻殼,它是釀酒的疏松劑,與產品質量和產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使用中碎米,因淀粉含量高,其稻殼用量達65%左右。稻殼帶有糠醒等邪雜味,還常因大量堆放帶來怪味。因此,試驗的稻殼采用清蒸30分鐘,晾干備用,這樣可減少對成品酒質量的影響。稻殼中含大量的硅酸鹽,家畜吃了不容易消化,雖對酸酒質量有好處,亦應少用。為了增加酒的香味,宜加大配醅比例,減少稻殼用量,即“增醅、減鐮”,這是提高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掌握好水的用量,水是釀酒的主要原料,與發酵關系最為密切。白酒操作中使用的水,有的稱為“漿水”,有的也稱“打量水”。出酒好壞與打量水的大小是否適宜關系很大。打量水溫度宜高,可以鈍化水中的雜菌,促使淀粉吸收快,不附著于原料的表面,稱為“收汗”。為了提高四特酒的質量,控制入客水分在57%-60%為宜
(4)、截頭去尾,最初蒸出的酒頭里含有低沸點的醛類及一些酯類,稱為醛酯酒,容易產生異雜味,同時每次蒸酒后的冷凝器,考慮尼酒不能全部流出,一定要適當地截頭,每甑為0.25~1千克,如質量好可少截,差則多截。
最后蒸出的酒尾里含有丙醇以上的高級醇,這些物質和水難以溶解,類似油狀物,一般稱為雜醇油。酒中雜醇油的含量過高,容易使人頭痛易醉,且對消費者健康有害,因此不宜過多,蒸酒時常以斷花去尾為佳。
(5)、回酒發酵,學習茅臺酒和瀘州老窖大曲酒的經驗,酒醅下窖加酒,以酒養糟,故有其很好的風味。將蒸酒時的酒頭、尾酒及次品酒潑入大楂、二楂中,促進發酵產酯,增加酒的香味。經試驗以回酒發酵的酒醅香濃,成品質量亦較好。
(6)、回醅發酵,從汾酒試點時開始,利用5%-10%成熟酒醅回入大楂、二楂中,因含有發酵代謝的有機酸和酒精等成分,還有酵母菌及殘余酶等有利于發酵過程中增加酒醅香味的物質。通過試驗證明,成品酒的總酸、總酯含量均較高,香味濃郁,故能提高四特酒的質量。
(7)、勾兌與調配,出廠酒的勾兌調配起到補充、襯托、制約和緩沖的作用,可統一酒質,統一標準,使出廠產品質量得到長期穩定和提高,更能突出其風格。常說白酒質量是七分釀造三分勾兌,說明勾兌的重要性。試制酒以新老酒和香、醇、甜等有差異的酒,采用不同比例進行調配,是提高四特酒質量的有效措施。
?。?)、嚴格生產操作規程,目前白酒生產還屬于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必須操作細致。通過試驗證明,釀酒工藝、衛生條件與質量穩定關系相當密切。
要求生產操作達到“穩、準、細、凈”,各個環節必須精工細做,以配料、上覷和蒸酒蒸料等最為重要,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5、特香四特白酒的勾兌特點
特香型白酒生產核心部分是勾兌。四特酒廠的廖昶等幾年來的摸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強的技術。
?。?)、對庫存的酒體進行編碼、記錄
逐一對庫存酒標明入庫日期、入庫感官評價、入庫理化和衛生指標(如酒度、總酸總酯、甲醇、雜醇油含量等)。
?。?)、對貯存到期(一般庫存期半年以上)的酒體進行分析
按國家標準色(10分)、香(25分)、味(50分)、格(15分)4個方面進行百分制打分和寫評語,以確定其感官質量。
利用色譜儀、交聯柱、三內標一次性直接進樣,分析檢測摩,酯、碳基化合物,有機酸、縮醅等組合成分,以確定其理化指標。
?。?)、勾兌、調味
以標樣骨架成分為標準,根據待勾兌各組分感官質量及色譜數據,用注射器,邊嘗邊加逐一組合,直至達到感官要求為止,并記錄各酒體用量,然后交由評消員品評和色譜員分析,使其達到標樣要求,在小樣基礎上,準確用酒泵把各類酒體按比例匯集,分攪拌后,靜放一個星期以上。
根據各組分特點,缺什么補什么。一般香由酯決定,低沸點酯類(如乙酸乙酯酸之雕)決定前香,高沸點醋類(如乳酸乙酯、已酸乙酯)決定后香;味由有機酸決定低沸點有機酸(知乙酸、內酸)決定前味,高沸點有機酸(如乳酸、已酸)決定后味11對應酸酯之間有相互制約關系,酸脂及其他微量成分之間應相互諧調,達到組合平衡。
6、四特酒的歷史發展進程
至今還默默地印證著遠古時期這里酒文明的輝煌。今天的四特酒就是伴隨著商的青銅文明而得名“四特”的。
清代光緒年間,樟樹滿洲街一家名叫“婁源隆”的酒店,在繼承本地傳統小曲釀造蒸餾白酒工藝的基礎上,取眾家之長,經多年實踐,釀造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優質白酒,勾兌后,大受歡迎。為了仿止假冒,婁源酒店在裝酒的酒缸和酒壇上貼上四個“特”字,作為標志,以便與其他酒店的酒相區別,表示特別優質,“四特”名稱由此產生。(具有"亮似鉆石透如晶,芬芳撲鼻迷逗人,柔和醇甘無雜味,滋身清神類靈芝"四大特色,并因此而得名"四特酒"。)
四特酒的工藝一直引領著中華酒文明,唐時就有“四特土燒”工藝,明時江西的大科學家宋應星還將四特土燒的工藝寫進《天工開物》。一篇《曲蘗》,影響了后來中國白酒的規范化釀造和規?;勗?。
五千年的四特酒史,汲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印證了中國酒文明發展的每一個腳印。在新時代面前,創新的四特酒正以“王道之酒”的姿態屹立在中國名酒之林。
西周之后,四特和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歷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贛中大地上飲酒賦詩,留下傳世之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邀請劉十九的請柬“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以及宋朝陸游的直接贊譽“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廬山品嘗四特酒后,贊譽它“清香醇純,回味無窮”;1972年鄧小平同志在樟樹考察時,贊揚它“酒中佳品,味道獨特”
總之,四特酒一直以“一口三香,清香醇純,回味無窮”的特香口感為人稱道,可惜的是,由于定香型比較晚,沒來得及趕上五次品酒會。即使沒能成為中國名酒,但也榮獲“全國國貨精品獎”,并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上,還被譽為“江南第一名酒”。與其他高粱名酒不同,四特酒是:整粒大米為原料,大粬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香俱備猶不靠。所以要說江西宜春有什么名酒,首選的就是四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