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白酒的香型主要有“醬、清、濃、米、鳳”之分,很多人都很鐘愛醬香。白酒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這個發明使中國歷史上產生了無數的名酒佳釀,令無數英雄為之“折腰”,那這么喜歡醬香酒,那知道醬香酒端午制曲是什么意思嗎?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醬香酒,端午制曲
制曲時間在夏天,制曲車間里的溫度經常高達40攝氏度,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這些微生物混入曲塊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小麥經過“踩曲”做成“曲塊”,用谷草包起來,進行“裝倉”。大約10天后再進行“翻倉”,就是把曲塊進行上下翻轉,讓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觸微生物。前后一般要進行兩次翻倉。再過30-40天,曲塊酒做好可以出倉了,但是要使用的話還需要存儲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將曲塊“切碎”,越碎越好。經過這樣一番工序,生產一塊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個月。重陽下沙制好酒曲,時間已從初夏轉入仲秋重陽節,在此時開始第二個關鍵步驟--“重陽下沙”。
在茅臺鎮酒廠釀酒技藝時,發現“沙”是茅臺醬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誤解與傳訛都來自于對“沙”的不理解,甚至包括美食家。小麥制好的酒曲“沙的意思就是指紅高粱。因為當地紅纓子糯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產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較完整的高粱,產的酒為“坤子酒”(當地方言音);而茅臺最著名的“回沙”工藝,即是指將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
2、制作醬香酒的其他步驟
醬香型白酒要經過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加曲發酵,7次取酒。重陽節開始第一次投料,即“下沙”。下沙大概一個月后,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比例加入新高粱,這次稱為“糙沙”。前兩次蒸煮都不取酒,到第三次蒸煮的是很這時候到了12~1月,開始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取酒完成后,時間已經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第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曲酒”。第六次取酒為“小曲酒”,第七次取酒為“追糟酒”。
3、醬香型白酒分為四大種類
?。?)、捆沙酒
在茅臺鎮也叫“坤沙酒”或“坤籽酒”,是傳統工藝的醬香型白酒,也就是常說的正宗醬香型白酒,它嚴格按照傳統的貴州茅臺酒工藝進行生產,生產周期長達10個月,出酒率低,品質最好;其靈魂是“回沙”工藝,即是將原料經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這就是常說的九八七生產工藝);并經過三年以上窖藏才能夠出廠,其高粱不能夠粉碎,破碎率小于或等于20%。傳統工藝的醬香型白酒光是糧食成本就已經是幾十元了,所以銷售價格較高。
?。?)、碎沙酒
因為是用粉碎的高粱釀出的酒稱為“碎沙酒”,“碎沙酒”生產周期短,出酒率較高,品質一般;不需要嚴格的“回沙”工藝,一般烤兩三次就把糧食中的酒取完。此類醬香型白酒生產成本相對較少,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中低檔產品基本都屬于該類。
?。?)、翻沙酒
用捆沙酒第9次蒸煮后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塊經過發酵后釀出的酒稱為“翻沙酒”,“翻沙酒”生產周期更短,出酒率高,生產成本低,品質差,目前市場上的大眾化產品基本都是此類產品。
?。?)、竄香酒
用捆沙酒第9次蒸煮后丟棄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蒸餾后的產品,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市面上出售幾元到35元左右一瓶的醬香型白酒,基本都是這類產品,這類產品嚴格來說,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醬香型白酒。所以說醬香型白酒為糧食釀造的幾率遠遠大于其他香型的酒。如果對醬香型白酒有興趣的可以去嘗試下王澤履酒。
4、好酒出自好地方,好地方出的酒肯定不會差
中國大多數優質醬香型白酒都產于貴州省茅臺鎮,且都是以茅臺鎮本地小麥、水、紅高粱為原料。均采用傳統醬香工藝釀造經過1年生產周期,2次投糧,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5年窖藏等釀造工藝釀造而成的純糧酒。
對于經常喝酒精勾兌酒的人來說,醬香型白酒就是不好喝的,因為醬香型白酒的香味非常復雜,不是喜歡喝的人,很難懂酒里的故事。對于經常喝的,或者是品酒師來說,醬香型白酒就是佳釀。一杯酒你可以品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咸。第一次喝醬香型白酒的人,絕對會感覺是苦的。不信你們可以試試。
醬香型白酒一般都具有醬香突出、酒體豐厚醇厚、香而不艷、低而不淡、空杯余香等特點,除此之外,優質醬香型白酒還具有喝時好喝、好吞;喝后不頭痛、不口干等特點。
綜上所得,優質的醬香酒每年端午后,酒師們開始制造曲藥。曲藥以小麥為原料,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攪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腳不停地踩,當然,在釀造的過程中還有其他步驟,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