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掛杯,很多人應該都是了解的,因為掛杯指的就是在流體界面,因為表面張力梯度而造成的傳質現象。由于“掛杯”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葡萄酒的高酒精度,因此有人認為《圣經》中這一段是提醒人們通過觀察“掛杯”來避免如毒蛇般的高酒精度酒所帶來的危險,要有節制地適量享用葡萄酒,那在喝葡萄酒的時候怎么看掛杯呢?在下文小編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
1、什么是葡萄酒掛杯
意大利的物理學家馬倫哥尼(Marangoni)才首次從科學的角度將“掛杯”解釋清楚:馬倫哥尼效應,就是指兩種液體相接觸時,表面張力強的液體會將表面張力弱的液體拉過來,因此會出現表面張力弱的液體向強的方面滲透,同一種溶液會因為濃度高而增強表面張力,所以稀溶液也會向濃溶液中滲透。
由于在杯壁上的液體擁有較大的表面,酒精蒸發較快較多,因此酒液濃度會有所下降。水比酒精在單位表面同玻璃壁接觸的表面能高,酒精濃度下降了,表面能會增高。液膜克服重力,自發上升的能量來源于水同杯壁接觸釋放的表面能。因此,酒精濃度變化越大,“酒淚”就越明顯。
2、葡萄酒的掛杯怎么形成
想要知道掛杯現象是如何產生的,首先你要理解關于表面張力的一個概念。表面張力是指液體分子總在拉扯附近的液體分子,但這種拉力的大小取決于液體自身,有些液體的表面張力較大,而另外一些液體的表面張力較小。一個簡單的實驗是將一杯水倒入盤中,然后在這盤水的表面撒些胡椒粉。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只有水,所以表面張力在四處都一樣,每一粒胡椒粉都受到表面張力的拉力且所有方向上的拉力都相等,所以胡椒粉不會移動。不過如果用一根木簽沾一點洗衣液,而洗衣液比水的張力要小,然后將木簽沾一下水面的中心,胡椒粉粒就會四散開來。這正是因為表面張力的差別,處于邊緣的水對胡椒粉的拉力要強于處于中間的洗衣液。
酒主要是由水與酒精組成的,與洗衣液類似的是酒精比水的表面張力小,而且酒精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很容易揮發。用過清潔酒精的人便知道,酒精在擦拭在物體表面后會立即揮發。若你輕旋酒杯將酒掛到杯壁上,你一開始也許以為這些酒會沿著杯壁流回來,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酒精在頂部最薄的地方揮發得最快,這意味著相比其它部位的酒,處于頂部的酒有較低的酒精濃度,所以那里會有更大的表面張力。如前文中胡椒粉的例子一樣,這個表面張力的差異會將酒牽引上去。
設想一個上方有堵墻的自動扶梯,乘客在頂部因無處可走而聚成一團,最終積累到一定人數后,他們會堆成球,這個球卷著人們一起滾落下去。同樣的事情也在酒杯中發生,這個表面張力的差異會將酒牽引上去,但酒被拉上去后無處可走,所以酒會在此聚積,直到重力足以將其拉回下方。由于杯面是二維的,情形自然略為復雜,但基本的原理是一樣的。酒被拉上去而形成的薄膜是肉眼難以察覺的,然后因為無處可去,酒液會在杯壁內形成一條線,這條線會出現很多酒滴,而非僅僅一滴,好比那刷在墻上的油漆往下滑落,但不同于只滑落一次的油漆,酒會不斷地牽引回頂部,所以酒淚會反復地形成。
3、如何形容葡萄酒的掛杯現象
酒淚形成的原理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在搖杯后,酒液在酒杯內壁形成一層薄薄的液體膜。而由于液體薄膜中的酒精因為極易揮發,因此當液體薄膜中的酒精揮發后,這一液體表面的張力就會失衡,而為了重新達到平衡,液體分子間牽引力就會致使液面出現股狀的液體往下流,好似眼淚。簡單點表述,就是酒精的揮發造成了酒淚的出現。
酒淚的流速主要反映的是葡萄酒粘性的高低,酒淚流得越慢說明葡萄酒的粘性越高,酒精、糖分等含量也會相對高而已。因此,我們不能只通過觀看酒淚來判斷一款酒的優劣。
4、掛杯厚薄和細致與品質的關系
當我們用合適的酒杯來品酒時,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會有“酒淚”,即都會產生掛杯現象。酒精是酒淚形成、也就是導致掛杯現象的主要原因。然而酒液中除了酒精之外,還會有糖、甘油和其他的一些物質,在這些物質中糖能增加酒體的濃稠度,減緩酒液的下流速度,所以說,一杯葡萄酒的掛杯現象明顯,掛杯厚且長只能說明該款酒的酒精的相對濃度較高,糖分含量高,跟葡萄酒的質量沒有直接關系,跟葡萄酒的年份也沒有關系。
在國內兌裝的紅酒或者不法商販勾兌紅酒來冒充走私酒,掛杯時間較短,聞其味有刺鼻感或果香較淡,口感偏硬偏淡。
在法國原瓶進口的紅酒,掛杯時間較長,聞其味酒味香甜且果香較濃,口感偏軟偏澀。
不管是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明亮通透的酒一般沒問題,是一瓶好酒。如果看起來顏色暗淡無光,非常渾濁、不明亮的話,那么可能酒有一定問題;如果一瓶葡萄酒有比你預計更深的棕褐色,那么它可能已經被氧化了。當我們搖晃杯中的酒時,觀察它的掛杯情況,也能了解到酒質的一些信息。掛杯緩慢往往預示著酒體的厚重,更高的酒精度,酒中蘊含更多的精華物;而酒體輕薄的葡萄酒通常不會有很強的掛杯。
5、一杯葡萄酒倒太滿,會影響觀看掛杯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這位“睡美人”在開瓶后倒入杯中會慢慢蘇醒,進而和空氣接觸,釋放它的芳香。倒半杯或1/3的分量有利于葡萄酒與空氣大面積的接觸,促進它蘇醒的速度,反之,倒得太滿,接觸面積變小了,“睡美人”就沒那么容易醒來哦。
一杯葡萄酒倒半杯或1/3還能讓酒杯留有足夠空間,這樣一來,酒香能大程度地留在杯中,咱們在聞香時就可以盡量感受酒的韻味。相反,倒得太滿,酒香揮發到空氣中,就沒那么令人陶醉了。
搖晃的紅酒杯,杯壁上帶著“酒淚”。酒淚俗稱掛杯,由于葡萄酒中含有大量酒精,而酒精蒸發速度比水快,所以它會聚集在酒液上方。受重力影響,酒液開始向下流動,酒精便短暫停留在杯壁上就形成了酒淚。如果一杯葡萄酒倒太滿,你就看不到這掛杯現象了。當然,一杯葡萄酒倒半杯或1/3看起來也會更美觀、更優雅!
6、除掛杯,還可以怎么形容酒體
?。?)、觀察顏色
顏色深濃的葡萄酒往往擁有更飽滿的酒體,而顏色清淡的葡萄酒往往更輕盈。例如,與較為飽滿的霞多麗(Chardonnay)白葡萄酒相比,酒體較輕的長相思(SauvignonBlanc)白葡萄酒的顏色就比較淺淡,顏色較淡的黑皮諾(PinotNoir)紅葡萄酒與顏色深濃的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紅葡萄酒相比也是如此。當然,這種方式只能作為判斷酒體的一種輔助形式,畢竟像內比奧羅(Nebbiolo)這種顏色淺淡卻又酒體飽滿的葡萄酒不在少數。
?。?)、入口品嘗
判斷酒體是否飽滿,最妥當的方法還是親自品嘗,感受酒液在口腔中的重量感和質感。酒體輕盈的葡萄酒通常給人一種清瘦之感,其重量感介于水和脫脂牛奶之間;酒體中等的葡萄酒則介于脫脂牛奶和全脂牛奶之間;酒體豐滿的葡萄酒通常更為厚重和濃郁,更接近于全脂牛奶給人的感覺。
雖說酒體會隨糖分含量的增加而變得愈發飽滿,但凡事皆有例外。意大利優質的布魯奈羅(Brunello)和巴羅洛(Barolo)葡萄酒屬于干型,卻有著非常飽滿的酒體,而阿斯蒂(Asti,酒精度較低)起泡酒雖然入口甜美,但它的酒體卻很輕。另外,酸度與酒體之間的關系和酒液中其他成分與酒體的關系不同,酸度越高,酒體往往顯得越輕,給人的感覺也更加清爽。然而,這種清爽之感也常常影響人們對酒體的判斷,讓酒體豐滿的葡萄酒顯得比實際更輕盈。因此在品嘗時,要綜合考量酒液中的各大要素,才能更精準地描述出酒體的輕重。
總之,只有那些較為細密液體順著杯壁流下,滑落之后形成液滴,之后再滑落,再形成,這樣不斷移動的液體才能稱得上是掛杯,當然,掛杯與品質之間是存在關系的,但主要還是品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