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藥是用米粉、辣蓼草、嫩桑葉、桂枝葉、艾葉、紫蘇葉、竹葉芯為原料,經過曲母接種,控制一定的溫度繁殖而成。曲中含有根霉、曲霉和酵母等多重菌和天然中草藥成份,它們在釀酒中起糖化的作用。
(一)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見圖:
新早谷→破糙→磨粉→過篩→攤冷
鮮辣蓼草等原料?→?揀凈去雜?→洗凈→曬干→去莖→舂碎→復曬→過篩→
拌藥粉碎→加水→拌勻成丸→接種曲藥
↑
攤冷←過篩←磨粉←破糙←新早谷
上缸→擺藥→保溫培養→出窩→上蒸房→翻匾→搬籮→曬藥→成品
(二)原料的選擇與制備
1、辣蓼草粉的制備
在末伏期,選割小水辣蓼草去掉黃葉、雜草等雜質,洗凈后,暴曬六小時,隨即去莖留葉,再復曬,趁酥舂碎,過篩后裝入壇內備用。
2、早稻粉的制備
制藥前一天磨好米粉,細度以通過50目篩為佳。磨好攤冷,以防發熱變質,要求碾一批、磨一批、生產一批,使米粉新鮮,保證酒藥的質量。
3、水的選擇
采用色清、無異味(無漂白粉、堿等)的自來水、河水。
4、種曲(娘藥粉)的選擇
選擇生產中發酵正常,溫度控制容易、生酸量小和黃酒質量好的酒藥。
(三)準備工作
1、酒藥質量好壞,直接影響黃酒質量,因此生產前必須引起重視,各工序確定專人負責,加強管理。
2、生產用的陶缸、缸蓋、竹匾等工具要做好消毒工作,稻草要去衣、去根、日曬干燥,谷皮采用新鮮的早谷糠。
(四)操作方法
1、配方
糙米粉100公斤、辣蓼粉4公斤,干桑葉、柑桔葉、桂枝葉、艾葉、紫蘇葉、竹葉芯各200g,水50公斤,充分拌勻。
2、粉碎作丸
將大米在水里浸泡20-25分鐘,立即沖洗瀝干后干發40分鐘(以發干為止,)將米與辣蓼粉,桑葉等草藥在不安篩子的粉碎機里打二遍,倒入大盆按比例用37℃水反復拌翻,揉成鴿蛋大的球丸。
3、接種
按0.6%制備好娘母黃酒曲藥粉,把米粉藥丸放在小簸箕里,轉動簸箕,邊轉邊撒母曲藥粉,直至使球丸表層均勻粘上一層母曲藥粉即可。
4、擺藥培養
培養用缸窩,在缸內放入谷皮,離缸沿27厘米左右,鋪上稻草芯,將球丸分行距離擺平,每裝一層,鋪上稻草后再放,注意不要放得過密,層與層之間用稻草隔開。然后加蓋覆袋,8-10小時曲藥丸務必達到31℃然后逐步升溫,氣溫在30-32℃,經14-16小時,查溫度,在37-38℃時可去掉蓋、袋,翻曲藥丸將料溫降至26℃,頭燒結束。再經6-8小時,查缸沿有汽水時,曲藥丸又升至35-36℃時,可將缸蓋揭開,檢查,再將曲藥丸溫度降至26℃,視培菌是否底、面均勻,完整,有菌絲,如果還能看見辣蓼粉,說明坯嫩,不能將缸蓋全部打開,應慢慢升溫至35℃。這項工作是影響質量的關鍵。要勤檢查,注意調節培養溫度,使根霉菌很快繁殖,直至手撈菌絲不粘手、藥丸皮發白時,再將缸蓋揭開調節溫度,經3小時可出窩,并曲丸保溫不低于28℃,不高于32℃,經4-5小時,恒溫培養以菌絲過心,使藥坯堅實,就可以撮藥搬匾。
5、出窩搬匾
將酒藥撮至匾內,每匾盛藥3-4缸,不要太厚,以防止升溫變質。
6、上蒸房
培養房須嚴實密閉,木架分二檔,檔距66.6厘米左右,匾放檔上。氣溫在36-38℃,品溫保持在36-38℃,不能超過39℃,經4-5小時,第一次翻匾。至12小時,上、中、下檔調換位置,(翻匾時將坯藥倒入空匾內)。再經7小時作第二次翻匾和調換位置,約再經7小時倒入籮內,劃成凹形。為防止升溫,把曲擱到通風的地方,再培養2天,早晚各倒籮一次,自生產起至第6日可曬藥。
7、曬藥入庫
正常天氣在竹匾上須曬3天,曬藥丸溫度不超過45℃,冷至室溫后,倒入缸或壇內密封保存。
1.糯米若干,浸泡5小時.2.把水濾去,把浸泡后的糯米倒入飯甑.3.把飯甑蓋好,放到大鑊中,大鑊底部放水.4.鑊底生火,蒸上2~3個小時,直致米變成軟熟的飯粒.5.把蒸好的飯粒扒松,倒進非常干凈的大水缸.6.水缸內加入少量的干凈水.7.加入適量酒餅[發酵劑,可買到],不同酒藥可釀出不同的酒.有的甜,有的濃.甜酒酒藥少,濃酒酒藥多.8.把酒缸蓋好,冬天等6-8天,夏天等3-4天,香淳的米酒就出來了.9.這時的酒是生的,要加熱.有些則把酒糟用漏斗狀的竹編濾器濾出酒,再把酒放到密封的壇子,把壇子放到悶燒的谷糠里加熱.10.有的人把釀好的酒又加到下次釀酒的飯粒上重釀.....最多的我聽過是九重酒.11.米酒也可以浸泡些熟地,黨參,當歸......等中藥,成了藥酒.
Copyright © 2021 酒買我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7網站地圖SITE地圖
如需刪除文章聯系QQ:474-902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反饋,本站核實后會立即刪除。敬請諒解!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