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白酒,多少次想象過品嘗醬酒的這樣一個場景:陽光斜射進屋子的午后,一杯濁酒、一碟下酒菜,押一口酒,看窗外,品味的是百味人生和那些年的人和事......,酒品香型風格的形成原因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有的至今對人類來說還是個謎,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挖掘,隨著我國釀造科學的發展,我國白酒將會涌現出更多的獨特風格,那五糧液印象怎么樣呢?毋庸置疑,肯定是很好的,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
1、位于“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西南腹地的四川省宜賓市,是五糧液的故鄉。
五糧液,顧名思義匯集了五種糧食之精華。五糧液酒素有“三杯下肚渾身爽,一滴沾唇滿口香”的贊譽,是中國濃香型大曲酒中最具典型代表。
2、“五糧液”酒名字的傳說
宜賓,一個民族雜居的地區。長期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擁有這世代承傳的經驗和習俗,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間,釀制各類別有風味的美酒。目前有史可考的,諸如在先秦時代僚人釀的清酒、秦漢時代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都是當時宜賓地方獨一無二的美酒,無不顯示出古代中國人對釀酒技術的聰明才智。
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彝族人用小麥、玉米等糧食混在一起釀制得了一種咂酒,也因此開始了采用混合糧食釀酒的先河。咂酒因它的飲酒的方法而獲得此名,首先將糧食煮透,然后晾干,再加上酒曲拌勻,盛于陶壇中,用稀泥敷在壇口,一定要保證良好的密封性,并用草料覆蓋,讓其發酵,十余天即成。飲用時,揭開泥封,往罐內注水,飲酒者每人持一根竹管直接從罐內吸飲,一邊喝一邊加水,直到沒有酒味為止。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唐代大詩人杜甫大約在公元743年到了宜賓,當時的戎州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杜甫嘗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在五糧液的釀制工藝成形過程中,最為重要、最具影響的當數“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
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了以后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悠悠盛名,已將達一個世紀。
3、在五糧液的釀制工藝成形過程中,最為重要、最具影響的當數“姚子雪曲”
五糧液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
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了以后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悠悠盛名,已傳承一個世紀之多。
4、釀酒界有諺云:“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全憑窖池老”
窖齡越長,因發酵等作用而沉積的香味物質就越多,酒味就越香。而陳窖,還可以提高對人體有利物質的含量,降低酒精給人體帶來的損害。故烤出來的酒都有“陳”的過程,而評判酒質的高下,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窖池“陳”的時間。五糧液酒廠有舊糟坊的老窖遺物,為明代所遺,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清初,敘州城有4戶酒坊,在二坎子有溫德豐糟房(后改為利川永)、馬家巷有張萬和糟房南門有德盛福糟坊、東門有長發升糟房,各有三個酒窖,其中以溫德豐糟房酒窖最早,產酒最佳美。清雍正年間酒窖增至52個。1840年至1937年糟坊達14家,酒窖125個。1949年,只剩9家糟坊,酒窖76個。1952年在利川永、長發升、張萬和等糟房的基礎上建成現酒廠,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和發展五糧液生產。
五糧液是以精選高粱(40%)、大米(20%)、糯米(20%)、小麥(15%)、玉米(5%)五種糧食為原料,以“包包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跑窖循環”,“固態續糟”,“雙輪底發酵”,及“人工窖泥快速老熟”等發酵技術;通過“分層起糟”、“混蒸蒸餾”、“分段摘酒”等操作;按照“量質摘酒,按質并壇”進行生產。
五糧液配方的更改,不得不提一下劉沛龍,第一個改寫五糧液配方的人。1959年8月,現任五糧液酒廠總工程師劉沛龍進入五糧液工作,潛心研究五糧液配方,經化學成分分析證明,五糧液雖然是酒中佳釀,但玉中仍有瑕疵,這苦澀就出在薺麥上。出身在大涼山邊的劉沛龍自家就曾種過薺麥,也吃過薺麥,當然很熟悉薺麥的味道,他提出要用小麥代替薺麥。與烤酒師傅不斷探討,作化學分析反復論證,最終得出,小麥不僅可以代替薺麥,而且還可以減少苦味,而且更加科學,也易于操作。1974年,五糧液“五糧”配方原料的“蕎麥”正式更換為“小麥”。
5、到今天,五糧液酒獲得多個獎項
自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五糧液酒又相繼在世界各地的博覽會上,共獲39次金獎。1995年再獲巴拿馬第十三屆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鑄就了五糧液“八十年金牌不倒”的輝煌業績;2002年6月,在巴拿馬“第20屆國際商展”上又一次榮獲白酒類唯一金獎,續寫了五糧液百年榮譽。1985年、1988年獲中國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及金爵獎;1963年、1979年、1984年、1988年在全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榮獲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等榮譽稱號。五糧液歷史上采用的主流包裝瓶有“蘿卜瓶”、“麥穗瓶”以及“手榴彈瓶”;商標有“交杯牌”、“紅旗牌”、“長江大橋”、“優質獎”等。
6、歷屆全國評酒會選出的各大中國名酒
?。?)、第一屆評酒會于1952年7月,由中國專賣總公司主辦并在北京召開評選出了“四大中國名酒”。酒樣的收集、分析、資料整理、匯總上報直到推薦獲獎獎品的條件及名單等事宜,均由原北京實試廠(后改為北京釀酒總廠)研究室承擔,由已故全國著名釀酒專家朱梅先生領導。獲獎四大中國白酒為:茅臺酒、汾酒、瀘州老窯大曲酒、西鳳酒。
?。?)、第二屆評酒會于1963年10月在北京舉行。當屆評酒會依然由中國專賣事業總公司主持,主持專家為周恒剛,評選出了“八大中國名酒”分別是:貴州的茅臺酒,四川的五糧液,安徽的古井貢酒,四川的瀘州老窖特曲,四川的全興大曲,陜西的西鳳酒,山西的汾酒,貴州的董酒。
?。?)、第三屆評酒會是輕工業部于1979年8月在大連組織召開。獲得國家優質食品金質獎(國家名酒稱號)的有“八大中國名酒”分別是:貴州的茅臺酒,山西的汾酒,四川的五糧液、劍南春,安徽的古井貢酒,江蘇的洋河大曲,貴州的董酒,四川的瀘州老窖特曲。
?。?)、第四屆評酒會于1984年5月在太原舉行。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持,協調輕工、商業、農牧漁業部進行的。獲得這次國家優質食品金質獎(國家名酒稱號)的有“十三大中國名酒”分別是:貴州茅臺酒、山西汾酒、四川五糧液、江蘇洋河大曲酒(大曲濃香)、四川劍南春酒、安徽古井貢酒、貴州董酒、陜西西鳳酒、四川瀘州老窖特曲酒、四川全興大曲酒、江蘇雙溝大曲酒、武漢特制黃鶴樓酒、四川郎酒。
?。?)、第五屆評酒會于1989年在安徽合肥舉辦,并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持。獲得國家優質食品金質獎(國家名酒稱號)的有“十七大中國名酒”分別是:茅臺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曲酒。
總之,好的五糧液值得飲用,其酒液清澈透明,質地純凈、無混濁,口味芳香濃郁、醇和柔綿、剌激性較強,飲后余香,回味悠久。當然的,除樂五糧液之外,中國各地區均有生產,以四川、貴州、江蘇、陜西、河南、山西等地產品最為著名。不同地區的名酒各有其突出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