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酒的故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酒和酒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酒中佳話燦若星河。在眾多的白酒品種中,茅臺酒是更適合做收藏,收藏者往往將其收藏十年甚至幾十年,其價值不言而喻,是中國白酒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那茅臺酒那么多,茅臺鎮酒與茅臺酒有什么區別呢?快一起來看看吧!
1、茅臺酒、茅臺鎮是兩個概念
茅臺酒是特指茅臺鎮茅臺酒廠集團所產的一系列醬香型白酒,茅臺鎮是貴州省赤水河邊的一個盛產醬香白酒的行政區鎮,因為茅臺酒而出名。其實,在貴州省赤水河中游河段區域的赤水市(丙安鎮)、仁懷市(茅臺鎮)兩地歷來都是盛產醬香型白酒的黃金地段,這里盛產的赤水河醬香型白酒(統稱茅臺酒)的特性完全是因為其獨有的赤水河水質及地理、氣候微生物群落在任何其它地方的不可復制所致;只要是上述兩個地方/地段生產的醬香型白酒在民間都俗稱“貴州茅臺”酒。
所以在赤水河流域川黔兩地素有“茅臺聲名外,枸醬坊間香”的流傳,所以現在市面上所謂的“茅臺酒”其實基本都是給外地喝的,而在“貴州茅臺”酒產地的赤水河兩岸地區,因為近幾年來“茅臺酒”價格的“虛高”,而民間人家喝更多的是同樣品質水平的赤水河醬香型白酒,如“文臺酒、習酒、醬霸天下酒、丙安燒坊、郎酒、赤水枸醬”等一些當地優質品牌。備注:古時的“枸醬”酒,是指赤水河流域的自茅臺鎮至丙安鎮一帶古時盛產的用水果釀制的果實酒(類似今天的葡萄紅酒),這個出名是因為早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代就被記載、推崇。當然今天的赤水枸醬酒與西漢時期的“枸醬”酒在實體上已經是沒有任何聯系,但在赤水河流域的酒釀造工藝傳承及其酒文化的傳承兩方面確依然是一脈相承的。
2、茅臺酒,有什么特征
茅臺酒是風格完美的醬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醬香型”又稱“茅香型”。其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飲,滿口生香,飲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谖队难偶毮?,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茅香不絕。茅臺酒液純凈透明、醇馥幽郁的特點,是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現已知香氣組成成分多達300余種。酒度53度。陳毅有詩:“金陵重逢飲茅臺,萬里長征洗腳來。深謝詩章傳韻事,雪壓江南飲一杯。”
3、茅臺酒,釀造工藝獨特
茅臺酒以優質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制茅臺酒要經過兩次加生沙(生糧)、八次發酵、九次蒸餾,生產周期長達八九個月,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后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4、茅臺鎮醬香酒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茅臺鎮坐落在赤水河畔的一個斜坡上,全鎮總面積87.2平方公里。盛產醬香白酒。茅臺鎮海拔高度約420~550m,四面環山,少風多雨,夏長冬短,年平均濕度在78%左右。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氣候條件,長年的積累平衡,形成了與外界不同的微生物環境,因為少風而不與外界進行交換,形成了獨特的釀酒環境,因茅臺酒、文臺酒而出名。
茅臺鎮歷來是黔北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寫照,商運發達,文化交匯,獨特地域,一代代釀酒者用智慧和汗水,造就了域內白酒業興盛。并創造出國際三大蒸餾名酒之一的茅臺酒。大家平時所說的茅臺酒是指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茅臺酒。傳統意義上的茅臺酒,泛指原產于茅臺鎮,按傳統工藝釀造的醬香型酒,也稱茅香型酒。如果說茅臺鎮醬香酒是民族傳統白酒園中的一枝花朵,那么茅臺酒就是這朵花上美麗的一瓣花蕊。
5、茅臺酒因產自茅臺鎮而得名,歷史悠久
中國歷史上的唐代,國境的西北和西南兩大地區幾乎同時出現白酒蒸餾技術。其后宋、元、明三朝間,位于今大方縣以東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義)一帶,制作白酒運用的就是這種普通釀酒技術。明萬歷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發動了平息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的戰爭。遵義境內農業遭受崩潰性的破壞。而蜂擁而至的前后共20多萬官兵,酗飲歡宴,播州白酒的消費量陡增。相對集中在茅臺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對整地窖酒醅進行多輪次發酵蒸餾取酒,其間摻入部分新原料的辦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節省來源不足的高粱、小麥。于是在茅臺村酒作坊中產生出了一套“多輪次摻沙發酵蒸烤”茅臺酒生產基礎工藝。
此后這里的各代酒師又相繼創造了“堆積工藝”,使多輪次間摻入的新原料得充分發酵;有的酒師又把首次蒸餾得到的質量較差的酒液潑回酒液潑回酒醅使之在再次發酵中增香。于是又產生了茅臺酒生產的“回沙工藝”。之后,又有了高溫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陽下沙、陳釀及其他環節的技術。大約發端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前后的茅臺酒生產工藝,到清乾隆初年,歷經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備,并產生了一個獨樹一幟的白酒酒體,聲名遠揚。從清朝末年起,因茅臺酒聲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草村為茅臺鎮。
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釀酒。漢代,今茅臺鎮一帶有了“枸醬酒”?!蹲窳x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專程繞道取此酒歸長安獻與武帝飲而“甘美之”,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唐宋以后,更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通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據清代《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恒興酒坊”,稱“賴茅”。“華茅”就是現在的茅臺酒的前身。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
1915年,北洋政府以“茅臺公司”名義,將土瓦罐包裝的茅臺酒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外人對之不屑一顧。一名中國官員情急之中將瓦罐擲碎于地,頓時,酒香撲鼻,驚倒四座,茅臺酒終于一舉奪冠。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中南海懷仁堂會議確定茅臺酒為開國大典國宴用酒。自此,茅臺酒在我國政治、外交生活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獨特的作用,佳話不斷。
建國以來,無數次重大活動,茅臺酒都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自古而今,向往茅臺、贊美茅臺的文人墨客不計其數。毫不夸張地說,茅臺酒的每一個細小的“側面”都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故事,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與人文價值。猶如中國發給世界的一張飄香的名片,具象的茅臺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讓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時,也將中華酒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淋漓盡致地展示給了世界,讓其了解了中國、中國文化。
綜上所得,茅臺酒與茅臺鎮酒之間是有著差異的,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以及文化由來,茅臺鎮在中國能夠被很多普通的老百姓認識,而且在同行之間也是有非常不錯的的口碑。由近些年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說貴州出產的酒類幾乎占據了白酒業內巨擘的半壁江山。而白酒是在中國一直擁有著普遍并且穩定的需求。而且人們的認可度與白酒的銷售額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